马克龙试图唤醒欧洲人,美方及其附庸者高度警惕并猛喂“安眠药”。
(资料图)
4月5日至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结束为期3天的访华之行后,马克龙在返回法国的专机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欧洲必须加强战略自主性,顶住成为“美国追随者”的压力,并避免卷入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对抗。
中国日报欧盟分社社长陈卫华(@chenweihua)分析称:“马克龙给出了明确的信息,欧盟不应该成为美国的傀儡,也不应该成为对抗中国的新冷战的地缘政治工具。”
4月9日,陈卫华在推特上表示,可以预见到的是,“美国和欧洲的鹰派会攻击马克龙的中国和平之行”。他解释道:“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持续抨击马克龙为结束俄乌冲突所做的和平努力。他们不想要和平,而是逼乌克兰战斗到最后一刻,不惜冒着爆发更大范围战争的风险。”
话音刚落,美国和欧洲一些媒体果然在马克龙访华结束后发表文章抨击他。《卫报》在标题中写道:马克龙表示,欧洲不应该成为中美冲突的“附庸”,引发了愤怒。
文章援引政治咨询公司欧亚集团总经理穆吉塔巴·拉赫曼(Mujtaba Rahman)评论称:“马克龙发表评论的时机不对。”穆吉塔巴·拉赫曼给出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理由:“在环台岛军事演习发生之际,在马克龙刚刚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之后,发表这些言论是一个错误。” 穆吉塔巴·拉赫曼希望马克龙干涉中国内部事务,不要给中国人寻求祖国完全统一开绿灯。
《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也在社论中煽风点火称:“如果拜登总统醒着,他应该给马克龙打个电话。”(If President Biden is awake, he ought to call Mr. Macron...)
显然,马克龙此行“狠狠扎了美国及其附庸者的心”。
美国和部分欧洲利益集团在担心什么?《华尔街日报》无意间透露出了答案:一是法国总统此举将削弱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地区对中国的威慑;二是加深美国内部分裂,鼓励了一些不支持斥资捆绑欧洲的美国政客。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担心更多欧洲国家不想当美国的棋子,转而当自己国家独立发展的旗手。这不,美国共和党籍反华参议员卢比奥当场急到跳脚,在推特上发起攻击与威胁,红着脸问:“我们得搞清楚,马克龙是否代表欧洲说话。”他扬言称:“如果是的话,那有些事情需要改变了。”
捷克知名反中俄智库 “欧洲价值安全政策中心”的负责人杨雅喾(Jakub Janda)也蹭热点选边站,自顾自地说:“亚洲朋友们,看过来,马克龙在北京并不代表欧洲。他只代表了‘失败的法国政策’,而不是我们欧洲的其他人。”
陈卫华三个词反问跳梁小丑的愚昧之词:“笑哭!你能代表欧洲?”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王浩(@hongfenghuang)再补一刀,问道:“那谁来代表失败的欧盟政策呢?”
此举到底对不对,想必历史已经给出了最公正的答案。
正如陈卫华在推文中所写:“2003年,法国和德国作为西方为数不多的两个国家,极力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历史证明,他们做出了正确的决定。马克龙关于欧盟战略自主、抵制新冷战和脱钩的言论也将被证明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来源:中国日报)
标签: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