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已走过半程,时间进入了8月。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临平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内企业逆势而上,全力拼经济、促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佼佼者。聚焦这批迎难而上、实现高增长的优质企业,杭州日报“杭州新闻”客户端特别策划推出《解码企业“逆势而上”背后的动力源》系列报道,将透过一家家企业的发展与增长,展现经开区经济稳中见韧的发展底气和弥足珍贵的发展信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临平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以创新为引擎,持续撬动企业发展活力,驱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关资料图)
立足科技型企业发展推动创新活力迸发
前段时间,经开区收到喜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的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上,微策生物、飞仕得、迪谱诊断、蕙勒智能等11家经开区内企业榜上有名,荣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
对于企业而言,能获得这项国家级荣誉,靠的就是不断创新。
作为此次上榜企业之一,杭州海的动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的动力”)是一家集舷外机研发、制造、服务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历经15年发展,该公司生产的舷外机已是目前国内功率最大的产品,相关性能和技术也已达到国际标准水平。
海的动力舷外机产品及企业外景
“舷外机行业的一大难题就是海洋防腐蚀,公司通过调整零部件化学材料成分、改善涂装环境、深化电化学防腐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将产品防腐持续时间从1100小时突破到1300小时,远远高于行业标准的350小时。”公司总经理郑恒远介绍道。
秉持“创新就是创未来”这一理念,近年来,经开区企业不断跳出并打破既有的发展格局,持续加大创新投入,积极引培专业人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劲动能。
今年上半年,经开区内企业佳音频传:杭汽轮入选国家级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中塑新材、迪谱诊断等52家企业上榜浙江省2023年首批入库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耐立电气等43家企业被列入2023年度第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求是半导体、南方环境等15家企业获批市级研发中心……
从半年度数据中,我们也不难看出经开区持续上升的区域创新活力指数:1至6月,经开区累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60.72亿元,同比增长4.26%,占工业总产值82.57%;R&D经费支出达28.15亿元,同比增长14.3%。
聚力“红丰创新带”建设 打造浓厚创新氛围
作为临平乃至杭州经济发展的主平台之一,经开区始终把科技创新视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近年来,依托“红丰创新带”建设,经开区高站位谋划,多维度帮助企业构建创新路径。
南起星光街、北至临平大道、西及东湖路、东达新丝路,“红丰创新带”所在的这片2.63平方公里区域,曾经是一块传统工业旧厂区。因产业转移,这片土地此前几乎处于静置状态,缺乏新的生命力。
去年5月,经开区从顶层设计规划入手,针对该区块正式启动“红丰创新带”创新型产业社区建设,希望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更新,赋予区域更多的发展可能。
杭州数字港产业园区
经过一年多的推进,这片区域已然焕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幢幢极具现代科技感的高楼。“我们正鼓励企业通过优化空间、提升改造等进行空间盘活,打造符合科创项目入驻的标准厂房与创新空间。”经开区创业创新局主要负责人介绍,目前“红丰创新带”内已形成了杭州数字港、天奇产业园、理想科技园等总面积45万平方米的产业新空间。同时,今年这里还将开工建设金成国际科技城二期、汇人工贸等项目,并完成华鼎二期空间提升改造,预计将新增空间达10万平方米。
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临平)在“红丰创新带”开园,各界专家代表与青年人才齐聚“红丰创新带”
为增强该区域内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经开区积极举办中国(临平)高校科创人才节、第二届中国(临平)国际医药源头创新大会、第四届生命健康产业发展交流会等重大创新活动,邀请政企各界专家代表与青年人才共襄盛举、共话发展,以产业“创新圈”构筑青年人才“交往圈”。
创新“强磁场”已形成,活力因子自然纷至沓来。在“红丰创新带”内,经开区已集聚了东点医学临平生物医学工程创新中心等生产性服务业资源,推动贝达药业与北京天广实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计划共建赋成大分子药物研发及产业化平台。截至目前,该区域已招引科技型企业162家,其中包含诺贝尔奖领衔企业1家;引进本科以上人才354人,其中硕博人才154人。
标签:
要闻